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桃花扇 (第21/30页)
“拖开去!”刘正宗说,“带高梦箕。” 对高梦箕叔侄及穆虎,便不须有何顾忌了。一个个都夹到,也是鬼哭神嚎,一片惨厉狞戾之气,令人好半天不快活。 夹讯之下,本望能得实情,但高家叔侄与穆虎的供词,多含糊得很。李沾却似乎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似的,深信“三木之下,何求不得”这句话,再次下令加刑。 再加刑,那三个人的性命便要不保了。大理寺正卿葛亮隐忍了半天,终于不能不说话了。 他的左边是刘正宗,右边是李沾,拉一拉他们的袖子,低声说道:“两公估量朝廷的兵力,能不能抵挡四镇,制他们的死命?如果不能,就不能操之过急,急则生变。” 刘、李二人,恍然大悟,惊出一身冷汗。左良玉是靠侯方域的一封信挡住了的,心还不死,正在找名目要“清君侧”,如何授人以柄? 于是,宽刑送狱。大明门三审太子,一无结果。 结果是非有不可的。刘正宗主谋,化明为暗,建议交由刑部尚书高倬和锦衣卫指挥冯可宗秘密审讯。 锦衣卫有一套百多年相传,整治得犯人求生不能、求死不得的办法。果然,实情审问出来了,高倬和冯可宗连衔具奏: 审得王之明供称:年十八岁,三月十六日生,保定高阳县人。伯祖王昺,尚延庆公主。祖王晟,父王元纯,嫡母刘氏,生母徐氏,父母皆故。止有一妹,嫁与举人张廷录子问成,齐驸马之叔行四者,同陈洪节自南而北,故住之明之屋,语以南方乐土。之明买驴一头,随一仆王元出走。行至山东,王元逃失,邂逅穆虎,遂结伴同行。穆虎胁之明冒称皇太子。至南京,留梦箕家四日,随送汤溪潜住。又供:有一小内竖教之明,皇后是周,东宫是田,西宫是袁。又与一单,细注历代祖宗、各省藩府,令之明牢记。又讯:“方讲官汝何故识之?”之明供:“有人语我,多髯而方冠者,方拱乾也。”臣等会看得王之明,即汉史所云夏阳男子假冒卫太子之故智也。 弘光皇帝接得这一个文件,仿佛移去了多少天来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,满身轻快,真有飘飘欲仙之感。当时传旨:将王之明的原供,雕版印刷,颁行天下,澄清真相。但是,效果是相反的,越是如此,越令人怀疑。在未曾定谳以前,虽都不平,却还存着有一天能揭开真相的希望,而真相竟是如此!不仅失望,更多的是悲愤。 拾贰 在史可法的感化之下,治军无方的兴平伯高杰,终于自告奋勇,愿率领所部向北推进,规复中原。 高杰原驻离扬州不远的瓜洲。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,觉得他跋扈不驯,因而调靖南侯黄得功驻仪征,作为牵制。高杰自然忌他,但因为黄得功的兵力比他强,不敢轻易动手,只是在等机会。 机会终于来了!黄得功有个认作同宗,以兄弟相称的好朋友黄蜚,放了山东登莱总兵,预备到任,请求黄得功派兵保护。黄得功心热,亲自领了三百精兵,往高邮一带去迎接黄蜚。不想这一下引起了高杰的误会。 高杰得到副将胡茂杰的报告,以为黄得功是借此因由,预备突袭,正好趁此机会下手。于是亲自挑选劲卒埋伏,等黄得功走到土桥地方,正下马解鞍吃午饭的当儿,高杰的伏兵尽发。猝不及防,黄得功几乎被擒,随行三百精兵则无一得免。 不但如此,高杰还趁主帅不在之际,发兵攻黄得功的驻地仪征,颇有“斩获”。黄得功愤不可遏,上书弘光皇帝,诉明冤屈,表示要与高杰决一死战。 这是阋墙之争,万万不可。史可法派人调解无效,只好亲自参与。恰好黄得功丧母,史可法亲来吊孝,跟黄得功说:“土桥之役,天下不管贤愚,都知道是高杰的不义。如果,黄将军你能够为国息怒,那么你就一点不错了,错处全在高杰。这一来,黄将军你岂不是收大名于天下?” 黄得功是爱惜声名的人,听得这几句话,久久不解于心的愤怒算是减了。但所伤过多,这口气总还是咽不下。 于是,史可法便告诉高杰,责成他赔偿黄得功损失的马匹,同时送了一千两银子的奠仪,遣派使者到仪征,拜奠于黄太夫人灵前,礼数非常隆重。黄得功一看如此,只好叹口气,忍了下来。 这一切,都出于由南京出奔,投在史可法军中的侯方域的策划。 而高杰自知理屈,也自知不敌黄得功,所以对于史可法出面调解,挽救了他的一场大难,感激异常。他知道史可法的忠心,要想报答,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尽忠,因而才有自告奋勇,领军北上这一番令人感奋的举动。 “高将军,英雄不世之业,全在此举。老夫预贺,马到成功!”史可法在饯行的筵宴中,举杯相敬,“此去需人匡助,我想举荐一位文武兼资的名士,高将军以为如何?” “好极了!多谢,多谢。只不知这位名士在哪里?” “喏!”史可法指着陪客说,“侯尚书的少君侯方域。” “噢,噢,原来是位大名士!”高杰很客气地说,“只怕委屈了!” 于是彼此施礼,互道仰慕。第二天,侯方域就随着高杰的大军,沿着黄河向西开拔。 不久,到了归德。这是侯方域的家乡,自然回家省亲。 在归德的高杰,得到一个消息,说驻在睢州的总兵许定国,打算投降清朝,并且接受了已到山东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