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_第四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 (第15/27页)

安,上下都震动了!
  有人劝他起兵造反,有人劝他俯首听命。年羹尧方寸大乱,经过四天的反复思量,才写了一个密折谢恩。而这四天的耽延,使得皇帝大为怀疑。事实上也确是如此,果然感恩,自然立即上折,何致迟至四天之久?
  事实上,年羹尧从回任以后,不断召集心腹,密议进止的种种情形,皇帝十知八九,因为他有许多耳目,分布在西北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年羹尧的侍卫高其素,其兄是云贵总督高其倬。
  高其倬亦是汉军,而且与年羹尧同期,不但同期,而且是连襟。此人亦是翰林出身,居官谨饬,只是才具稍短,所以皇帝曾经有谕给他,说是“事事问年羹尧”。及至这一次年羹尧入觐,皇帝大为不满,决定要翦除他时,首先就想到高其倬,应该有所布置。
  皇帝心想,高其倬之与年羹尧接近,是奉旨办理,不好责备他,而且据云南藩司李卫上奏,高其倬亦没有什么勾结年羹尧的证据。但要收服他为己所用,却须使个能让他感德怀恩,又痛恨年羹尧的手段。
  于是,他在雍正二年年底,写了一道密谕给高其倬,说年羹尧谈到云南的吏治,认为一无可取,而且刑名、钱谷、盐政,以及云南特产,专供户部铸钱之用的铜矿,“皆不可问”,高其倬不称云贵总督之任。
  皇帝告诉他说,知道高其倬居官清正,所以完全不信年羹尧的话。而且自己认错:“朕命尔事事问年羹尧之前谕,大错矣!今当此谕共尔,朕实愧之。”
  皇帝肯用这种方式作为慰抚,高其倬岂有不感动之理,所以立刻上折声明。他说:“臣之与年羹尧,臣本非后进,受其栽培提挈之恩,又因生平小器,硁硁守分,不肯为夤缘趋附之行。彼此原在一族,又是连襟,然起初相见极稀,交情亦淡。后钦奉圣祖仁皇帝特旨,全族下翰林俱在国史馆帮修功臣列传,从此在一馆行走,日日相见。”
  对于交情之由来,他说得相当坦率:“臣谓年羹尧才长,可以胜繁剧之任,年羹尧亦知臣拘谨,不敢为败检之事,以此相知,实非因亲戚绸缪。”
  接下来说彼此的踪迹:“自年羹尧为四川巡抚之后,十七年不相见,或半年一年,亦有间二三年者,有书札问候。然昔日相识之旧意尚在,是以臣前于皇上之前,不敢隐讳,曾奏称与臣相好,不谓其遂至诬及臣之操守名节。”
  此后便是自辩其如何不曾贪污,请皇帝“命员彻底清查”。最后又因为他的胞弟高其素,因中武进士派为侍卫,而由年羹尧挑带至陕西,“不胜愁虑”,请皇帝将高其素仍旧调回。
  皇帝自然大加慰抚,深表信任,然后收服了高其素,死心塌地为皇帝做监视年羹尧的工作。
  因此当调杭州将军的谢恩折到京后,接着便有高其素的密奏上达,道破年羹尧的打算是:借故拖延,还希冀着有恩命会让他留任。又说年羹尧部下,颇有人认为皇帝如此对待功臣,令人寒心。
  由于既有成见,又有此报告,皇帝认为年羹尧的奏折中,字里行间,不免讥讪负气,因而用同样尖酸的口吻批答。
  在“跪读谕旨,感入五中”下,朱批是:“若不实感,非人心也。”意谓本为死罪,而用这样降调的处分,如果有人心,应该实实在在地感激,倘不知感,就不算是人。
  说皇帝“教诲详明,切中臣病,臣得自知悔艾”这一句下面,批的是:“我君臣二人,实知愧悔方好。”
  皇帝的愧悔,自然是看错了年羹尧。
  “不使终于废弃,宠命下颁”的“宠”字,皇帝便觉有讥讪之意。以前迭赐殊恩,皆用“宠”字,今受谴责,亦用此字样,其情可恶!而皇帝特借此题目做了两句文章:“自此受宠若惊,方可法古大臣之万一。不然,我二人为千古大笑话矣!”
  这是警告,倘非戒慎恐惧,旧行不改,恐不免伏诛。以前水乳交融曾说,“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,全天下后世钦慕流涎”,不道是这样一个君臣相仇,非杀不可的“榜样”,岂不是“千古大笑话”?
  对杭州将军之命,年羹尧说:“似此殊恩,臣身受之,臣心知之,而口不能言。”这确是负气的话,皇帝针锋相对地在“身受”之下批道:“朕加矣!”在“心知”之下批道:“汝知矣!”无异当面询问:“这一下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!”
  身受心知,口不能言,然则如何?年羹尧说道:“唯有爱惜躯命,勉供厥职,效犬马之余力,冀图报于万一。虽经具疏奏谢天恩,而感刻之私,此衷仍难自已,谨再缮折,恭谢以闻。”
  这段话相当糟糕!“爱惜躯命”,颇有忍死“须臾”之意,而“图报”之“报”,“感刻”之“刻”,皆可从反面去看。以前后文气来看,年羹尧似乎说了这么一句话:君子报仇,三年不晚。
  因此,皇帝除了在“爱惜躯命”之下,批了句:“朕实一字也道不出,唯仰面视天耳”以外,另有一大篇朱谕。
  第一段说:“朕闻得早有谣言云‘帝出三江口,嘉湖作战场’之语。朕今用你此任,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。朕想你若自称帝号,乃天定数也,朕亦难挽。若你自不肯为,有你统朕此数千兵,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!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