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七章 (第21/38页)
看见的。不过,内相,不能拿给你!” “为什么?” “尚方宝剑,先皇御赐,又不是寻常一把剑,怎能随便拿来拿去。再说,也不能查验,除了皇上,谁也不敢查验御赐之物。” 这一番义正词严、咄咄逼人的指责,将鬼见愁的气焰又折了一大截,脸色就很难看了。何清心想,孙老师这一天的言语,如有神助,料他自己亦一定很得意,但得意忘形,不知收敛,就会激出意外,不可不防。 念头转到这里,随即便出声了。“这位公公,”他很客气地说,“今天鞍马劳顿,而且天色也晚了,暂请休息,明天一早到鲁肃庙去瞻仰尚方宝剑。不知尊意以为可行否?” 鬼见愁也很见机,见何清打圆场,虽觉小小一名书办亦来插嘴,真个不成体统,然而毕竟是有个台阶可下,面子不致撕得太破,已是件求之不得的事了。 于是,他仍旧虎着脸说:“好!明天一早,鲁肃庙瞻仰尚方宝剑!” 说罢掉身就走。何清向孙老师努努嘴,示意孙老师以礼相待,送到大堂滴水檐前。鬼见愁头也不回,由两名小太监、四名校尉簇拥着,扬长而去。 第一关是过去了,而且也占了上风,但重头戏还在后面。孙老师当夜又召集何清与林鼎、李壮图密谈,先研判情势,再商量对策。 “有一点先要弄清楚。”林鼎首先提出疑问,“尚方宝剑遗失,刘大人曾奏报过的,何以鬼见愁的公事上没有提到?” 这就只有熟于律例案牍的何清才能够解释了:“这有两种情况:第一,刘大人奏报尚方宝剑遗失的奏疏,没有发到司礼监,或者司礼监记不得有这回事了;第二,是故意装作不知道刘大人曾奏报失剑,因为既知遗失,又来查什么、验什么?” “不错,不错!”孙老师领会了,“如果已知剑已遗失,则查剑之举,师出无名。” “他那面的情形我懂了。”林鼎问道,“我们这方面呢?亦应该自圆其说,明明已经奏报遗失,何以此刻又出现了呢?” “那是以后的事!”何清答说,“只要把真剑找到,一时权宜之计,皇上一定体谅的,就算刘大人自请处分也不会重。” “对!如今只要把真剑找到,其他都非所计较了。”李壮图这句话,是一个一致同意的结论。 接下来便将明日一早,鬼见愁到了鲁肃庙以后,所会发生的事,拟想了一遍。依照何清原定的计划,改正了几个细节。都觉得考虑周详,虽非万无一失,至少也有七八分把握,可以过关。 哪知第二天事情有了变化。当何清去接鬼见愁到鲁肃庙时,他表示身子不爽,要休息一天再说。可是行馆中人却说鬼见愁毫无异状。派去的厨子是何清的远房表弟,更说鬼见愁善饮健啖,饮食比谁都多。 这就很明白了,鬼见愁是有意不去鲁肃庙。本来急如星火,仿佛即时就能验剑,而临事之际忽又退缩,其故安在? 困惑的何清,感到这不是好兆头,立即返回鲁肃庙。孙老师与林、李二人,看他只身而来,形色亦显张皇,都不免诧异,彼此目语警戒,随着何清到隐秘之处去密谈。 “要打听!”听罢经过,林鼎首先开口,“好在行馆中都是我们的人,总有什么迹象可以看出来。如今最要紧的是,看有什么人进出。” “是的。”李壮图也说,“这鬼见愁秦一明,既是卫虎招来的鬼,想来该有联络。这一点务必要弄清楚。” “公然来往是不敢的。”何清说道,“要防他暗中传递书信。” “慢来,慢来!我们从头研究。” 孙老师到底是两榜进士出身,看人料事,有时还不免迂阔,但却是正本清源之计,像这件事,实在是非从根上探究不可,所以大家都住了口,听他的意见。 “我想,秦一明忽然打退堂鼓,必是由于昨天一到的遭遇出乎他的意外。第一,他总以为一说奉旨查剑,我们这里必会惊惶失措,哪知事并不然。第二,他既是来查剑,忽而不查了,当然是因为已了解到,查剑二字,已不成威胁。换句话说,他已知道,查不出什么名堂来的。” “于是乎,”林鼎接口说道,“就要另想足以成为威胁的招数了!” “是啊!他以为我们害怕剑是假的,谁知居然不怕。既然我们不怕以假作真,就要另找一样我们所怕的花样!” “是了!”何清忽有意会,“看来孙大老爷的顾虑倒真有道理了。” “你是说,”李壮图问,“拿刘大人曾奏报失剑这件事来做文章?” 这一说,无不恍然大悟,亦无不同意,秦一明看以假作真无计可施,必然质问既无忽有的原因何在。 “事情弄清楚了,必是如此!”孙老师问道,“我们该怎么说?” “没有第二个说法,只说又找到了。”林鼎断然决然地说。 “对!”何清附和,“我亦以为只有这么一个说法。” “你呢?”孙老师问李壮图。 “除此以外,似乎没有理由可以解释。” “大家都这么说,我也只好这么说。”孙老师说,“就是不知道这个谎怎么才能撒得圆?” 细细想去,事实上亦非做此失而复得的说法不可,因为唯有如此,才能回到何清原定的步骤上来。整个事态,不过多一层曲折,结果是不变的。 商量既定,以逸待劳,心境都大不相同了。当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