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 (第8/17页)
然是见识远大之处。不过奴才在想,‘舅舅’手下倘也有几位杰出人才,一则可帮‘舅舅’把差使当得更漂亮;再则缓急之际,亦可转为王爷所用,诚为一举两得之计。不知王爷意下如何?” 胤禛听得句句入耳,怦然动心,而表面上却还不肯认真,只说:“你别问我!原说了的,只当闲聊,你说你的好了。” “奴才先要说个前明的遗老之后,本朝的监生,在史局修过明史,如今归隐在家的黄百家。” “黄百家!”胤禛问道,“是黄宗义的儿子不是?” “是的。黄百家多才多艺,大家知道他从梅文鼎学过天算,不知道他还是技击名家,写过一卷《内家拳法》。” “噢!”胤禛大感兴趣,“他怎么会懂技击呢?” “不但懂,而且精通。渊源有自,说来话长……” 话要从内家拳的始祖、武当山的张三丰说起。自宋至元,由元及明,内家拳的大宗师,名叫王宗岳。他有个得意弟子叫陈州同,是浙江温州人;陈州同传张松溪;张松溪传叶继美,此人是宁波人,所以内家拳又由温州传到宁波。叶继美收了五个徒弟,最小的一个叫单思南,尽得真传。其时已在崇祯年间,去明亡不远了。 单思南早年从过军,晚年归隐家乡,摆了个场子收徒弟,一则糊口,二则遣闷,根本就不想找个传人。他的徒弟亦没有什么成材的——俗语说的“穷文富武”,无非纨绔子弟,只想学两招花拳绣腿,在人前炫耀而已。 独独有个叫王来咸的,是有心人。他们师兄弟住在楼上,到得夜深,他人鼾声如雷,王来咸却伏在楼板上,从缝隙中悄悄偷看师父练拳。这叫“偷拳”,是武林中犯大忌的。所以王来咸一声不敢响,遇到不解的地方,亦不敢去问师父。这样两年之久,单思南的本事,已让王来咸偷到十之六七。再要进步,就除非师父指点了! 于是,王来咸尽力讨师父的好。单思南有茶癖,王来咸关照家里办来天下名茶,又学会了烹茶的诀窍,然后打造一只极讲究的银杯,每天一早一晚,伺候师父品茗,日久天长,单思南终于以不传之秘,传授了王来咸。 所谓“不传之秘”,乃是点穴。一举手之际可以决人生死,所以王来咸出手极其慎重,非万不得已,决不轻发。一次有个恶少,逼他出手,王来咸始终容忍,及至辱及他的父母,非有表示不可了,但仍然手下留情,所点的一个穴道,与膀胱有关。因而此恶少几天不能小解,直到他磕头谢过,方始解去。 当然,行侠仗义,少不得替人报仇。有一双弟兄不和,哥哥用重金聘请王来咸去整他弟弟,王来咸断然拒绝,说“这是以禽兽待我”。因为深明伦理,所以明朝既亡,钱肃乐在浙东起义,王来咸毅然投效。事败归隐,颇有人卑辞厚币,登门求教。而他不屑一顾,自己担粪锄地,种菜为生。唯独与黄百家交好,尽传所学。年羹尧认为能将他请到京师,以他所著的那一卷《内家拳法》,传授由禁军中特选的勇士,会有莫大的用处。 听他讲完,胤禛惋惜地说:“样样都好,只可惜黄百家的身份不好。明朝志士之后,必然引人注意,是非从此多矣!” “然则有一个人,不妨由步军统领衙门,奏调进京。”年羹尧说,“此人名叫乔照,现任浙江提督。” “这乔照有何长处?” “他是‘四平枪’名家,藏有两本枪谱。治伤的药酒方子,海内第一。” “这个人用得着,我得便跟舅舅提一提。”胤禛又问,“此外还有什么杰出的人才?” 年羹尧想了一会儿答说:“有两个。一个七十多岁了,怕不肯出山了。” “是谁”? “此人叫冯行贞。” “冯行贞?”胤禛偏着头想,“好像听见过这个名字。” 他想起来了!冯行贞是江苏常熟人,书香门第,温文尔雅,却生性好武,自己练出好些别出心裁的武艺,作为娱乐。譬如先发一矢,紧接着再射一矢,前矢缓,后矢急,于是后矢击落前矢。这一手本事,他练了十年才成功,然而只是神奇而已,并无多大用处。 倒是有些自创的武器,效用很大。有一种名为“灰蛋”——拿鸡蛋打个孔,漏掉黄白,灌以石灰,用皮纸封好。每遇出门须经荒郊险山时,总带几个在身边。遇到强徒剪径,自顾力所不及,便取个“灰蛋”掷到对方脸上,石灰眯目,无不大吃其亏。冯行贞常到北方访友,山东有个响马诨名“老倭瓜”,常常告诫部下:“遇到常熟冯二公子,千万少惹他!” “我年轻的时候见过他。”胤禛忆着往事道,“那时他在康亲王杰书帐下效劳。杰书死在康熙三十六年,由他的长子椿泰袭爵。椿泰的六合枪是很有名的,舞起来十几个人近不得他的身,据说就是冯行贞教的。我在康亲王府见到他,大概是康熙四十年左右,二十年了,他还健在?” “是的,不过归隐了。” “那么,还有一个呢?” “还有一个,奴才劝王爷无论如何要罗致了来!不然,就要到八爷府里去了。” “八爷”便是胤禩,曾因图谋立为太子而被软禁,去年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