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 (第15/29页)
求富贵的满汉大臣,不断在反复觊觎观察思考的一个疑问。 有个看法是很合理的,皇帝心目中尚无中意的人,他只是在默默物色之中。这就是说,每一个皇子,都有继承大位的可能,只看自己的条件如何。或者说,自己的表现,如何才能为皇帝欣赏。 不管自己的表现如何,有件事是很清楚的,决不可露出觊觎帝位之心。倘或如此,不但会被排除在皇帝考虑继承人选的名单之外,甚至会像大阿哥胤禔、十三阿哥胤祥那样拘系高墙,或者如二阿哥胤礽禁锢咸安宫,或者类似八阿哥胤禩软禁于畅春园侧。 因此,尽管自问有资格逐鹿的皇子,如三阿哥诚亲王胤祉、四阿哥雍亲王胤禛、九阿哥贝子胤禟等等,以招纳贤才为名,暗蓄奇才异能之士,但表面上均谦恭自持,表示将来只愿为贤王,不敢妄希大位。这一来,皇帝倒真减了好些烦恼。 到得康熙五十七年十月,皇帝颁了一道上谕,令人大出意外。十四阿哥胤祯(“祯”繁体写作“禎”——编者注),本封贝子,晋封为郡王,并授为“抚远大将军”,受命出征青海。 十四阿哥是雍亲王胤禛的同母弟,比他一母所生的哥哥整整小十岁,这年正好三十。胤祯向来得皇帝的钟爱,是宫中人人皆知之事。当第一次废太子以后,八阿哥胤禩活动得很厉害,皇帝勃然震怒,降旨将胤禩锁交议政处审理,九阿哥胤禟跟胤禩最好,但自知并不见重于皇帝,唯有怂恿胤祯去讨情,事虽不成,但胤祯在皇帝面前能说得上话,是得到一个明证了。 可是,钟爱是一回事,赋以重任又是一回事。胤祯能获此新命,自然是皇帝的一种暗示。 暗示便在“大将军”这个职位上。清朝以武功得天下,当初宗室从龙,以战功定爵位高下,所以“大将军”这个职衔,不轻易授人。除非像皇帝的胞兄裕亲王福全那样,爵位至高,才蒙特授。如今拿十四阿哥胤祯看得跟裕亲王的身份一样重,而且越过八、九、十一、十二、十三诸兄而封郡王,显而易见的,天心默运,大位已有所归了。 于是,宫中闲谈,都在议论此事。甚至有人公然向德妃贺喜,说她子以母贵,将来必成太后。德妃是极谨厚的人,一听这话,不是掩耳疾走,便是恳切劝告,万不要这么说,倘或传入皇帝耳中,会起绝大的风波。 有一次宜妃也半开玩笑地说:“德姊,你将来可得多照应照应我。九阿哥跟十四阿哥感情是不错的,不过九阿哥性子直,到了君臣之分已定的时候,还只当弟兄和好,自以为他是哥哥,那可得请德姊跟十四阿哥说一说,千万要宽恕他!” “宜姊,”德妃将她拉到一边,悄悄说道,“别人面前我不敢胡说,你是最识大体,知道利害轻重的,我不妨跟你实说了吧!不过,你可——” “德姊,”宜妃不等她说完,便把话抢了过来,“你这是多叮嘱的,我岂能不知道轻重?你要不要我跟你罚咒?” “不,不!”德妃抚着她的背说,“你别多心。我要拿你当外人,我也不跟你说这些话了!” “是啊!德姊,你知道的,我也没有拿你当外人。” 德妃点点头,站起身来,四面看清楚了没有人,才挨着宜妃坐下,轻声说道:“皇上对我说,今年六十五了,大概总还有十年的寿数,那时几个年老的阿哥,都过了五十。国赖长君,固然不错,五十岁的人,总是老了。心有余而力不足,治理天下这副担子,恐怕挑不起来。因此,想来想去,决定选十四阿哥!” “原来如此!皇上的打算一点儿不错,那时候十四阿哥四十岁,正是壮年。” “就四十岁也嫌年纪大了,不过,”德妃忽然缩住了口,“唉,不说吧!” 宜妃知道她的意思,必是皇帝跟她说过,年纪轻于十四阿哥的,才具不足,难当大任。她不肯随便批评其他皇子,正是她忠厚之处,使得宜妃更为佩服。 “德姊,我有句话,不知道该不该问?” “怕什么?你尽管说。” “从十四阿哥这件事揭开了以后,照我想,心里最难过的,只怕是四阿哥。” “不,”德妃答说,“我先也跟你这么想。暗地里留神,他竟一点儿都不生芥蒂。反倒常说,皇帝的打算,大公无私,真是顾到了天下治世。” “这敢情好!”宜妃亦觉欣慰,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和和睦睦过日子多好!唉!”她忽然叹口气,没有再往下说。显然的,她是感叹这十年来废立的纠纷。 宜妃的眼光很锐利,只有她一个人看出来,十四阿哥胤祯膺此新命,心里最不舒服的,便是雍亲王胤禛。 “我就不懂,我哪一点不如第十四的?”他这样对年侧妃说,愤恨之情,溢于言表。 “王爷,”年侧妃悄悄地劝他,“何必这么说!万一传到皇上耳朵里,又是件不得了的事!” “我也只是对你说。只要你不说出去,有谁会知道我说过这话?” “我当然不会,就怕隔墙有耳。” “好了,好了,不要说了。”胤禛有些不耐烦,“你明天回家去一趟,问你父亲,亮工怎么好久不给我来信?” “亮工”是年侧妃的二哥年羹尧的字——年这个姓是独一无二的。他家祖先本姓严,明朝出了个进士叫严富,发榜时不知怎么错“严”为“年”,因而严富将错就错,改名为年富。 这年富后来做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