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之家有考生_第5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57节 (第2/2页)

食盒。里面是一盅粥、几个厚饼、一小壶温水。那粥还是温热的呢。打开盅盖,仍然是熟悉的海鼠,只是这次不是羊肉,而是瘦肉,还放了百果。

    ??宋松安心中感激。

    ??从那天吃第一口的时候,他就吃出来了,里面放了羊肉的。恩人不愿细说,自是怕他会不舒服,他只能把这份心意默默的记在心里了。

    ??而且,恩人给的那几张厚饼……是真的很厚!虽然不多,可是却十分的顶饿。

    ??一张饼厚到足够他能吃上一天。

    ??他这两天就是靠着这几张厚饼渡日的。

    ??一盅热粥下了肚,宋松安额头微微出了汗。剩下几只饼,宋松安不舍得吃,万分珍惜的用干净的汗巾卷了,放在了他的考篮中。食盒等出了考场,他还得回给恩人呢。

    ??正试、初覆考的都是《四书》文一道,贴经文一道,五言六韵律诗一首。当所有的学子都以为这第三场再覆,题型也会是如此时,府尊大人出的题却变了。

    ??一策一论。

    ??策为-“教战守”。

    ??策多考时务,以关切事理,明白正大为主。

    ??现在据天下大定已有几十年了,民众安居乐业、其乐融融,各个各行业百废待兴……在这个时候,府尊大人询问各学子,应该如何看待军队。是教、是战、是守?!

    ??论则为-“刑赏忠厚之至论”。

    ??一般的论题多出自孝经、性理。

    ??问诸位考生如何看待“法不容情”和“法律不外乎人情”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。

    ??这第三场的考题一出,考场上哀鸿遍野。

    ??有很多考生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。

    ??甚至有的考生都是抱着越考越简单,说不定是一诗一赋而来的。甚至在考前还做了大量的诗词歌赋,统统学在脑海里,以便应付考试。可结果府尊大人给了他们一个这么大的惊喜。

    ??看着被考题刁难得痛不欲生的众考生,众衙役们都嘴角微翘,看得很爽。

    ??只有三个人例外。

    ??这下笔如飞的速度,很明显府尊大人提出的题目,这是挠到了他们的痒处了。

    ??这有点才学的书生啊,就没有不喜欢指点江山的。

    ??这三个人分别是谢越彦、李修竹和宋松安。

    ??尤其是这个宋松安,在第二场时,明明虚弱得都快要挂了的样子,现在,怎么生龙活虎,这么精神?!也不能说是精神,那满脸激动的模样,那是癫狂啊。

    ??好像盼这两道题,盼了很多年一般。

    ??这次府尊大人到底出了什么题啊,让这三人这么兴奋?!

    ??众衙役们互相望了望,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??虽然,他们不知道府尊大人出的考题是挠到了这三个人什么爽点,但是,他们可以想像到等这三人答完试题后,后方大堂上又会热闹成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??上一次由谢越彦和李修竹造成的轰动,他们可还历历在目呢。

    ??……

    ??第73章 拍案叫绝

    ??“好一个仁可过、义不可过!”

    ??府尊大人击掌赞叹。

    ??其实出这道题, 府尊大人也不是强求赞成或者否定, 仅仅是要求考生们对此问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。“法不容情”和“法律不外人情”本就是千古难题。多少名人大家对此都没有争论出个什么头绪, 府尊大人原本也没指望着这一次小小的府试能给他什么惊喜。

    ??但显然,他预料错了。

    ??这个谢越彦不简单!

    ??“不过区区六百字, 读起来却有青铜之音……来来来……你们看看……”

    ??府尊大人将谢越彦的试卷传了下去。

    ??“难得……难得……”

    ??这试卷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,一派风清月白、灵思忽至。

    ??几位副考官传看着谢越彦的试卷,不时的点头。

    ??“我最欣赏的还是他的教战守策……”

    ??其中一位副考官很明显对于谢越彦的战守策更感兴趣, 读起来有醍醐灌顶之效,不禁让人拍案叫绝!

    ??“不错!不错!”

    ??府尊大人也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??这个叫谢越彦的考生,写的教战守策也是精妙绝纶。

    ??最重要的是, 他对于边关、地方的将士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, 既可以克制地方将士骄横怨言,又能够让边关将士吃饱穿暖……

    ??“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, 讲习兵法;庶人之在官者, 教以行阵之节;役民之司盗者,授以击刺之术……”

    ??“大善!”

    ??“妙哉!”

    ??那位对谢越彦策论和欣赏的副考官,在读到这句时, 不禁连连摇头晃脑。

    ??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,讲述演习兵法,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,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, 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, 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……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